三刷《花樣年華》。
上次看到最後一段,出現1966年戴高樂出訪柬埔寨的新聞畫面,就覺得其中必有蹊蹺。這次終於認真查找了一下。
1966戴高樂出訪柬埔寨,一般說法是象徵柬埔寨殖民時代的結束。
1966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,當時左派在英國統治的香港,也掀起革命,街上暴動不止,許多港人紛紛移民走避他國。
原本以為電影裡到處可見的「框中框」,只是象徵主角處處受到傳統倫理的約束,但考慮當時的歷史,更深的可能是在暗示時代的混亂如何限制了當時的香港人。最後梁朝偉在柬埔寨寺廟的段落,寺廟的建築結構本身,也顯示視覺上的層層框架感。
即便脫離了原本的生活圈,限制依舊無所不在。
更「刺眼」的是,梁朝偉對著樹洞說話的鏡頭過後,出現全片唯一一個俯瞰的全知鏡頭,看起來是個僧人正遠遠從高處看著他。本來我可能會解釋為單純的上帝視角,彷彿上天帶著憐憫和不捨,注視著為情所困的主角;但偏偏前面有一段硬蕊的政治新聞畫面,讓我實在很難不往「左派威權統治的監控」這個方向解讀。
倘若再往下想,《花樣年華》是香港回歸後、2000年發行的作品,為何要特別放這麼一段呢?
有點隱晦,開放各自解讀,單就這電影而言,我猜作者或許是在期待一個沒有框架的香港?不論是人際倫常的束縛,或是政治時局的壓迫。但從結局看來,角色們終究是無法擺脫,只能抱著無限惆悵地活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