習慣不只是習慣

CY
4 min readJul 8, 2019

--

圖片來源

最近《原子習慣》在台灣出版,有不少心得和討論,這本也是曾登上紐時暢銷榜的熱門書。原本以為不過又是另一本換湯不換藥的自我成長雞湯大全,聽了幾個作者的訪談後卻有所改觀,也開始讀起來。

雖然還沒讀完,但有一點覺得值得先提。

首先我想花點篇幅,分享一個聽來的故事。

很久以前曾經聽過一個podcast。當時正值歲末年終,節目邀請一位腦神經科學家,教大家如何訂定能更持久的新年新計畫。節目中介紹了很多hack大腦的技巧,像是根據著名的白熊實驗,大腦無法真正理解否定句,因此訂計畫的時候要用正面表述,諸如此類。每個技巧都有實證研究為基礎,非常有說服力。

然而多年後,不意外地,絕大部分技巧已經忘光光,唯獨最後一段話和一個例子,我始終記得。

在節目尾聲,這個科學家說,他完全相信自己先前所說的方法,但他也完全不相信。接著他講了個小故事,大意如下:

有一次這個科學家去參加一個為期兩天的研討會。有個與會者第二天才出現,坐在科學家附近,休息時,這區的幾個人就聊起來。這個人提到,自己第一天沒辦法安加,是為了和伴侶慶祝二十周年紀念日。接著有人問:你是怎麼遇到你的伴侶的?他回答:是去費城的一個趴踢上認識的。

這位科學家聽到這段話,提出了一個觀察:

有沒有發現,當我們在問「怎麼做」(How)的時候,常常回答的卻是「做什麼」(what)?假如剛剛有個第一次拜訪地球的外星人,在旁邊聽到這段對話,得到的結論很可能是「想要找到終身伴侶的話,就去費城參加趴踢」。但顯然事情不是這樣。

當事人(第一天沒出席的與會者)聽了之後,想了想,說:有道理。回想起來,去參加費城的趴踢之前,其實我剛從一間單房公寓,搬到兩房的公寓。因為我覺得,自己已經準備好可以接納另一個人進入生活當中了。

這才是真正的How。在具備發自內在的改變動機之前,再好的技巧都很難使得上力。

《原子習慣》和過去讀過談習慣的書不太一樣。其中一個差別是,他的說法更直接了當:習慣會塑造一個人,因此,改變習慣往往是改變你對你自己的身分認同(identity,我認為就是「人設」的概念)。

很多書都會提到,改變的動機(why)很重要。但實際操作上,如果沒有深入挖掘,給出來的動機還是可能太表面。譬如,為什麼要培養運動習慣?因為想變瘦。但想變瘦的真正原因呢?或許要連續問好幾次為什麼,才有機會逼近真正的核心。只是我們通常問到第一層或第二層就停了,因為要深入問下去很累啊。

不是說動機不夠深層就一定失敗。但人很奇妙,如果不是真正發自內心想要的,過程中很容易會扯自己後腿,甚至本人也沒發覺正在扯自己後腿,結果就是進展不如預期。

比起來,我覺得從「你是什麼樣的人」是比較犀利的問法,也更全面。單一習慣是整個人的一(小)部份,許許多多習慣加總起來,形塑出一個人的樣貌,因此回到根本,先思考「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」,比較容易找到夠強的內在動機,持續培養好習慣。遇到想偷懶或妥協的時候,也能夠想起自己的「人設」並堅持下去。

基於個人經驗,在思考「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」這種問題的時候,建議大家要非常仔細地觀察自己,包括身體上和情緒上的反應,問問自己假如真的成為這樣的,那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?在思考這件事的時後,身體有什麼感覺?情緒呢?強度如何?如果有不只一種感覺,感覺之間是否互相衝突?

這些觀察有助於誠實面對自我。假如有一個很棒的人設目標,情緒反應卻很冷,那這八成不是真正的答案。

總而言之,我喜歡《原子習慣》用人生的維度去看待習慣這件事,而非只是為了達成目標的動作而已。雖然這個概念也不新,但經過作者的表達,讀起來很有共鳴。誠心推薦。

--

--

CY
CY

Written by CY

We are the harmless sociopaths.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