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美諸國已全面隔離好一段時間,各種推廣正念/冥想的媒體或團體,都大量推出更新內容,討論怎麼應用正念度過這次危機的方方面面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議題,就是錢。
常聽的10% Happier Podcast也做了一集:A Buddhist Approach to Money Worries,與談來賓是Ethan Nichtern,有不少值得一聽的地方,推薦大家聽原始對談,以下就簡要挑我最有共鳴的幾點做個摘譯。
以我自己的經驗,對內在修為(靈性?)和金錢物質的討論,很容易往「放下對物質的執著」的方向去。這其實沒錯,過度執著會帶來不必要的痛苦,但畢竟活著就需要資源,特別假如還有家庭責任的人,更不可能喊著放下放下的過日子。
對此,我喜歡Ethan的說法:假如真的在生活中全面落實正念的話,就代表你知道什麼該接受,什麼該拒絕。所以,做預算計畫也是實踐正念的方式,因為你會清楚知道自己有多少資源、需要完成多少事,該在哪些地方使用資源、哪些地方又該節省。
反之,「放下對物質的執著」的觀點,也可能變成一種遁辭。例如不能因為「喔佛法說萬事皆空~」,就無視於你欠了一屁股卡債的事實,因為這顯示你沒有好好關照自己的生活,沒有確實實踐正念。(何況,空性不等於虛無啊)
以我的觀察,這種靈性逃避在過度追求身心靈成長的人身上也很常見:覺得靠正向意念就可以顯化想要的事物,然後就什、麼、都、不、做。過去的我也多少有這種症頭。但真正的原因其實是懶惰(不想做)或恐懼(不敢做或怕失敗),便頂著冠冕堂皇的理由騙自己。至於能不能發現並改善,就要看當事人敢不敢誠實內省自己的動機,然後拿出行動來。
當然,這次疫情和很多事件最大的不同,就是極高的不確定性。現在根本沒人知道半年後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,遑論做預算計畫?更不幸的是,人類天生就不擅長面對不確定性。
從演化角度來看,人類從遠古時代以來很長一段時間,面臨的危機其實就是:附近有沒有劍齒虎要把我吃了?這影響我們對自己說故事的方式。我們習慣找到一個「壞人」、再思考怎麼讓壞人離我遠一點。此處的「壞人」可以帶入劍齒虎、慣老闆、爛政客……,而人類的神經系統很擅長用這種敘事框架理解事情。
但病毒以及肺炎病情,難以被塞進這個敘事框架裡(是說病毒到底算不算一種生命?!)。就像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,造成和二戰差不多數量(甚至更多)的人死亡,但我們不太知道該怎麼敘述這件事,因為裡面沒有一個所謂的「敵人」。
而且我們真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。
實踐正念,是練習去抓到「不知道未來會怎樣」這個反應出現的時刻。就只是不斷察覺自己有這樣的感受,逐漸熟悉這種感受,讓它不致於蔓延成無邊的恐懼和焦慮,便有空間思考「我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這個未知?在這個情況下,要怎麼樣做出最好的決定?」
未知的狀態不會因為練習正念就解除。但反覆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,就有機會在瀰漫的不安全感當中,產生一股熟悉感,讓自己不會倉促做出不理性的選擇。更理想一點,還能欣賞不確定性,想想看「此刻我能累積什麼?」,或許會激發從沒想過的創意點子。
另一個解除焦慮的務實方法,是關心和幫助他人,即便小事也無妨。焦慮時,我們往往陷在自己的煩惱中,幫助他人能暫時脫離這種狀態,還能讓人覺得找回力量。
假如真的遇到困境,要能向外求援,很多人無法啟齒,覺得丟臉。其實連練習慈心禪,要給自己關懷、同理和溫暖時,很多人都做起來很卡很怪了,更何況要求實質的幫助呢?
我自己原本也是不擅長call help的人,總覺得不好意思麻煩別人,但同時主動付出的程度也很低,這是一種對自己沒信心,又害怕被別人看穿的行為模式。後來才發現,內心踏實、對自己有把握的人,才是最能接受,也最能付出的。因為他們心中有足夠的餘裕和彈性,知道自己不會因付出而匱乏,也不會因接受他人的付出而減損自己的價值。
所以最簡單的層面,可以從好好練習對自己慈悲開始。如果需要實際幫助,還是要踏出去求援。Ethan說得很好:像這樣的危機時刻,不論是付不出錢、裁員或其他困難,「如果你覺得羞愧,其實你是在用無法控制的事責備自己。」
現況已經夠艱難,沒有必要再疊上一層痛苦。面對它,處理它就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