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月底參加三天內觀,嚴格說來只有兩天半。
距離上次閉關過了快兩年,去年原本就報名第二次十日閉關,但因疫情取消。今年好不容易報到三日課程,雖然不像十天那樣完整,仍然很期待,還記得往禪房的路上,踏出的每一步都洋溢著雀躍(簡直像小時候去校外教學那種程度的雀躍)。沒想到第一天中午就覺得無聊想回家,自己也大感意外。看看人心如此浮動,世事多麼無常~
第一天練呼吸法,第二天起練內觀法,兩天半很快過去,還沒進入狀況就要離開。原以為這次根本沒練到東西,回到生活中發現居然還是有差,狀態確實比去之前進步了一些。能坐長時間當然很好,但每一刻的短暫練習也都是累積。
因為這般體會,加上朋友的經驗分享,三天閉關回來後決定奮發圖強,改成每天早起練習。剛回來的第一個月,每天坐50分鐘~1小時,偶而因為睡過頭或趕行程而縮短到30分鐘。第一周很麻很痛,但坐完精神非常好,即便感覺到身體累,整天下來腦筋還是極度清醒。但第二周起就恢復之前感覺,再也沒有第一周的尖峰狀態。
最近則覺得不需勉強早起打坐,應該尊重身體休息的需要,重點不是像苦行僧般久坐,還是要顧及練習的動機和內在狀態,決定逐漸縮短為30 ~ 40分鐘左右, 試了一兩周,這個時間長度似乎比較合適。
前幾天接到久未連絡的朋友來電,想討論這方面的話題。聊了一下,感覺他對冥想的效果有一些期待,目前的方法無法達到,於是來問我。
聽完我首先回應的是:練習不是為了追求特定的感覺,而是為了如實觀察任何升起的感覺而不受其牽引。專注力提升、精神變好、內心平靜、疼痛減弱等等都可能發生,但也只是附帶好處,並非真正目的。如實觀察任何升起的感覺而不受其牽引,才能脫離習性,真正掌控自己的行為和反應。
但老實說,我之前每天犧牲睡眠早起練習50分鐘~1小時,背後仍有一絲「希望靜坐有用」的期待, 所以很拚地想坐更久,也會受到狀態好壞的動搖。明明道理都知道,仍無法免除這種企圖,說別人容易,改變自己難,我們都習慣追求舒服平適,習氣難馴。
講完電話,隨手翻了仁波切的書,恰巧遇到這段:
……證悟經常被誤解為達成一種新的意識狀態,好像是某種在我們自己之外可以獲取而得的客體,或一種經由努力爭取而來的東西。然而,佛陀看到問題是出在他的執取心。…..在試圖控制自己的心並否定身體基本需求的多年之後,他決定不再試圖『得到』證悟;而只是坐下來,往內觀看自己的心,看看若是直接觀察自己當下的經驗,能從中學到什麼 — — 這就是他在菩提樹下所做的事。他發現,我們的真實自性已經是覺醒的,已經圓滿如是,他原本試圖要獲得的東西,其實已經在他內在了。
……我們修持,是為了要了解我們本來是誰,因此,沒有什麼東西是要去『獲得』的、沒有什麼事情是要去『達到』的,也沒有什麼地方是要『前往』的。我們所要探尋的,是去開顯一直以來都在那裡的東西。
— 《歸零,遇見真實》(P.172)
雖然持續練習了幾年,不代表每次練習都能徹底實踐。接下來每開啟新的一坐都要提醒自己,心無所求,只是覺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