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/2/15 正念筆記

CY
3 min readFeb 15, 2019

--

圖片來源

痛苦可以分為兩種層次。首先身體有實際不舒服的感覺,這就是所謂的「主要痛苦」。我們可以把它視為傳送到大腦的「原始資料」,可說是來自於傷口、持續的疾病或是神經系統的變化……。隨著主要痛苦附加出現的則是「次要痛苦」,它主要是所有與痛苦有關的想法、感覺、情緒和記憶,其中可能有焦慮、壓力、憂心、憂鬱、絕望和精疲力竭」和精疲力竭。你實際感受到的疼痛其實包含了主要和次要痛苦。…….你如果能學著梳理分析這兩種不同況味的痛苦,就能大量解少甚至消滅你的疼痛和煩惱。這是因為你如果能帶著同情的眼光來觀察次要痛苦時,它就可能消失了。正念可以幫助你看到眼前疼痛的不同成分。……

但有一點很重要:儘管疼痛的知覺是由大腦創造,你的痛苦仍是千真萬確的。你的確能感受到痛苦,它的確存在,而且可能真的令人難以招架。然而,一旦你認識了疼痛底下的運作機制,你就能開始緩和它的力量和它對你的支配力。」--《正念療癒,告別疼痛》P.35、36

不如意和苦的經驗有兩個面向,佛陀說明得很清楚。首先,身體和情緒的痛苦是無可避免的;作為人,痛苦存在我們的生命之中,是身體和心靈與生俱來的。我們稱他為自然的受苦,或者就僅是痛楚本身。佛陀的教誨主要放在第二種受苦,我們稱他為外來的受苦--心靈對負面經驗所加上去的苦。當我們感到身體疼痛,或是遇到某種困難而產生憂心、抗拒、憎恨和焦慮,這些都是我們隨著身體疼痛,所創造出來的第二種苦。……

痛,也就是第一種受苦或是不如意,他是不可避免的。但從佛陀的教誨和他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,第二種苦是完全可以拔除的……即使我們有疼痛經驗 ,不管是身體或是情緒上的疼痛,像是頭痛或是巨大的失落經驗,我們的心能夠完全平靜地與痛共處。心絕對可以安然無事,不與苦糾纏、不抵抗、也不憎恨。--《禪修的療癒力量》P.46 、47

概念上,我一直都懂這兩種苦有所不同。痛苦(Pain)是必然的,但受苦(Suffering)則可以避免。我們和痛苦的關係,決定了是否要因此受苦。只是當撞上痛苦的情境時,還是很需要練習才能反應。

例如今天上班,一度同時要處理電腦問題、來自兩個不同客戶的line訊息(其中一個客戶個性很急,讓人感覺有壓力),旁邊還有同事大聲討論事情,瞬間焦慮飆高。當下很快察覺到焦慮,深呼吸幾次自我穩定,然後繼續處理。事後回想,這些苦都是第二層而不必要的,因為:

  1. 電腦問題正有同事幫忙處理,可以解決
  2. 急性子客戶還沒開始逼催,我就先自己壓力大,根本不值得。就算要壓力大,也先等他開始逼也不遲
  3. 另一個客戶態度很好,關係也比較熟,我希望趕快回覆他,給自己不必要的負擔,實際上差一點時間對他幾乎沒影響
  4. 同事討論事情是必然的,無法改變,盡量耳機戴著就是了,不需要心裡起波瀾

這些事如果單獨分開發生的話,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,但全部一起來的時候,就很考驗練習的成果了。從今天的反應看來,我果然還有得修呢。

--

--

CY
CY

Written by CY

We are the harmless sociopaths.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