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心冥想四年小記

CY
Jan 22, 2021

--

開始靜心冥想,到去年2020/12/31正式滿四年。踏上靜心之路,是我人生中做過最最正確的選擇(可能沒有)之一。

一開始嘗試時並不順利,好幾次都覺得這方法不適合我。偏偏出於因緣巧合,就在差不多要放棄時,碰到《快樂,多10%就夠》這本書(英文原名 10% Happier)。

當初還因為中文書名太雞湯,直到圖書館到期日前一天晚上,才不經意拿起來瞄了一下,卻一口氣讀完半本,並重振對靜心冥想的信心,之後也成為10% Happier Podcast的固定聽眾,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經驗和技巧傳授,讓我越來越投入,並促成後來參加十日內觀的契機。

四年的坐上修和閉關經驗,大大改變我的狀態,這是當初完全意料不到的。也感謝這些練習,讓我朝理想的自己更接近了一點點。

一、減少自動導航,有覺知地行動

越來越快抓到自己的內在起伏,雖然不是每次都能順利化解慣性模式,但比起以前幾乎無法煞車的反應,現在比較能先暫停,再主動選擇應對方式。就算當場還是煞不住,回溯檢討也會更有收穫。

例如,前陣子在工作上的臨場反應不太理想。以前我會直接針對話語或行動本身去檢討,但現在可以更往前推,抓到是什麼「感覺」刺激我產生那樣的反應,再訂下計劃,下次同樣的感覺又冒出來,可以怎麼改變反應方式。

例如,某個會議情境中,我明知道該表達,但糾結半天又縮回去,事後有點懊惱。回憶當時我胸口靠近胃的地方(太陽神經叢輪)感受到緊繃,是因為怕說錯話,而錯過表達時機。接下來再設定修正方式,告訴自己,下次在同樣部位有緊繃感升起時,先深呼吸,再稍微刻意放慢語速,把想法表達出來。最後再在自己腦袋裡彩排一下,加深效果。

只檢討到話語或行動,有點治標不治本,光靠概念上理解很難改掉慣性。假如只是理解「我應該做什麼」就能改變行動的話,書店裡的自我成長區至少砍一半,畢竟很多道理人人都懂了,壞習慣也都該改掉了才對(但通常不但改不掉,還會因為「我明明都懂這些道理,為什麼做不到?!」的自我責備而更挫折)

我的經驗是,先檢視激發反應的情緒因素,直接從源頭下手,能更釐清事情怎麼發生,也能更有效預防。

二、保持清醒,了解自己

當練習加深,敏銳度會越高,因為越能抓到身體因情緒產生的感覺。

有時情緒來得比較猛烈,我也會想轉移注意力,但常常在下意識打開Netflix時聽到心裡的聲音:「你在逃避」。對,我通常能很快就發現自己在逃避,接下來通常也就無法繼續逃避。此時只好默默闔上筆電,打開計時app,開始靜心。

多數情況下,靜心之後狀態會平穩得多。少部分時候,即便還是不平穩,依然知道這比轉移注意力好太多,還有機會發現自己的盲點。畢竟我們都是透過主觀視角,(幾乎不假思索地)給外在事物貼上好/壞的標籤,這時特別適合檢視「為什麼我覺得這件事是好/壞?」。這番思考常常帶來意想不到的發現,也會越來越了解自己。

三、鬆開恐懼,身心安頓

開始每日靜心後,對專注力和情緒調整已經有明顯幫助,但仍一直覺得自己「被困住」。我很清楚問題不在外在,而在自己身上,只是始終不知道那到底是什麼。

閉關後回到生活中,才終於生平首次體驗「沒有恐懼」的感覺,赫然發現自己長年被恐懼包裹的密不透風,無意識之間所有言動都受到恐懼制約。那正是困住我的東西。

這不代表之後就再也沒有感到恐懼,我道行還沒那麼高。而且我心裡早有數,事物時刻在變,沒有什麼能夠永留存。但我已經學會鍛鍊自我心智的方式,也有過突破的經驗,只要持續練習,我有信心即便遭遇很大的恐懼,還是有辦法能和它共存,最終還是能回到平靜的覺知中。

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自由。

而如果必須量化,這帶來的快樂也絕對不只10%。

--

--

CY
CY

Written by CY

We are the harmless sociopaths.

Responses 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