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篇的經歷雖然正面,並感覺日常練習更加深化,但也擔心會讓讀到的人產生不必要的美好期待。
前幾天剛好聽到Sam Harris的短講,補足了該說清楚的地方,順手翻譯出來。
Sam Harris是美國的公知作家,史丹佛主修哲學,加大洛杉磯分校的認知神經科學博士。因為對組織宗教的大力批判,常被歸類為無神論者,台灣出版的書包括《道德風景》、《信仰的終結》和《對話:伊斯蘭與寬容的未來》。
但這樣的他,也有長達幾十年的冥想經歷,參加過多次閉關,甚至必要時也不避諱使用靈性(Spirituality)一詞。我當初能放下對冥想的懷疑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,畢竟連這麼哈扣的無神論者都長年練習且大力推崇,靜心冥想顯然有值得探索的地方,而且他顯然比我聰明非常多。
下文大略譯自Waking up App中的錄音,題名Don’t meditate because it’s good for you,長約六分鐘,有興趣可以去下載來聽。(Sam的語調溫和平靜又聰明,聲音控的人應該會喜歡)
***
很多一開始對冥想抱持懷疑態度的人,聽到「冥想能夠改變大腦」,會覺得鬆一口氣。確實,大腦有一些區域,會因為冥想練習而改變大小,改變程度也似乎和練習時間有正相關。
但其實所有日常活動都會改變大腦。包括你今天吃的早餐,或是學新的東西,等等。
有越來越多文獻指出冥想帶來的好處,例如增強免疫系統或減輕壓力,但這些研究結果也許明天就會被推翻。因此,這不是該練習冥想的真正理由。有其他更深層的理由去練習冥想,以活出檢視過的人生。
冥想是一種技能,替你打開一扇門。不只是因為減壓而做,這種理由是搞錯重點了。
就拿閱讀來類比吧。你覺得閱讀對你有好處嗎?能減壓嗎?
不覺得這些問題哪裡怪怪的?能不能減壓取決於讀什麼,有沒有好處也要看情況,但閱讀帶來的改變非常巨大且深刻,閱讀能力可說是人類發展出最重要的技能之一。
當然,正念冥想是不同類型的技能,但也能產生廣泛的影響。
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你一直都在關注一些什麼(always meditate on something)。我們注意的事物,很大程度上會形塑我們。我們時時刻刻在打造自己的心智,建立習慣,產生慾望、擔憂、期待、偏見、洞察。正念冥想就是去觀察,清楚看見這個運作過程,然後調整注意力的優先順序。
為什麼不多注意那些能讓你變得更好的事?為何要被瑣碎雜事佔據心力?
例如,當你拿起手機想查email的同時,你的五歲女兒開始跟你說故事。接下來有幾種可能:你也許滿腦子都想著email,想查手機的衝動如此之強,根本沒發現女兒正要跟你說話;或是你發現女兒想說話,然後打發她走,讓她不開心。你因為非常專注在email的事情上,五分鐘之後就忘了和女兒發生過什麼互動。
絕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過日子。就算學了正念冥想,我們多數人,大部分時候都還是這樣過日子。但你越是練習,在這樣的情境中,你能自主的程度(degree of freedom)會越高。
當你察覺女兒想跟你說話,如果把注意力分給她,就會和查手機的衝動相牴觸。此時,如果開始練習正念,觀察查手機的衝動,會發現身體裡升起一股感覺,然後你就只是讓這個感覺過去。這代表你可以斷開「感覺」和「感覺引起的行動」中間的連結。
接著,你可以把注意力轉向女兒,她今天可能就跟你說了這麼一個故事。與此同時,你在深化練習,變得持續專注於當下。你改變大腦不只是為了自己,在這個例子裡,也是為了女兒。你也改變了她的大腦。
事件可能只有30秒。當你學了冥想後,每天會遇到成百上千這樣的時刻。這些時刻都是抉擇點,你可以決定如何行動,而且決定的背後有充分的理由。但如果不能「解放」你的注意力,這些思考無從發生。當你越實踐正念冥想,會發現有些謊你再也撒不了,你會更清楚內心真正的動機(包括那些不太光明的部分)。
但如果不這樣,你要如何成為更好的人?
這就是活出檢視過的人生。
***
也就在今天,我再一次遭遇相當強度的焦慮襲擊,但也更快恢復並專注在手上的任務,確實體驗到Sam說的「抉擇點」。靜心冥想本身未必能直接解決問題,但能讓你有選擇,既不會忽略自己的真實反應,也不會輕易被帶走、或多耗力氣去壓抑。
可以和各種正面、負面的情緒和平相處,可以醒腦地生活,不是很好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