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人話組:朱宥勳、盛浩偉、林運鴻
朱宥勳基於最基礎的文本分析,提出簡潔的標準,可立即檢視文章是否做到評論兼備,並在最後一堂實際示範使用方式;盛浩偉帶來最受用的觀念是,文本隱含有多層發話者/多層讀者,可以幫助理解論戰是發生在哪一層關係;林運鴻對「共識」的多角度切入,附贈創傷治療的觀點,以跨主題帶來啟發。
邏輯清晰,脈絡明確,表達流暢,聽者友善,課後知識水平立馬上升一個檔次,不但收穫了新知,還良好了自我感覺,一兼二顧,物超所值。
夠誠意組:盧郁佳、張亦絢
兩位在寫作圈的地位無須贅述,只是口條不太好。但耐心聽還是有印象深刻的亮點:盧郁佳直接進入文本,演練如何拆解話術修辭;張亦絢對評論的意義及內涵多方探討,並分享在法國學習寫論說文的經驗,提供不同文化的對照。
整體來說,像是收到一個多次重新包裝的禮盒。雖然包裝紙摺皺了,外觀不夠平整不夠美麗,它依舊是份禮,有價值,有心意,拿在手裡仍覺得歡喜。
異世界組:馬欣、黃以曦
這組最磨人。
馬欣開頭就把馬奎斯海明威費茲傑羅等大神點名一輪,但他們和評論之間的連結,我始終有聽沒懂。開始談電影之後,反覆出現各種高大上詞彙,跟當周主題似乎也沒什麼關聯。越聽越累,只好自行早退。
黃以曦開講半小時仍聽不出主軸,像是全程直播的失序小劇場,觀眾只能自問我他媽到底看了什麼。語速時快時慢,停頓常不在標點上,節奏混亂,形式內容都失格。聽得我胸悶氣塞,滿心憤怒之外一無所獲,終究提前離場。
因為要求自己說話要憑良心,課後還是借了兩人的書,以求公正。讀過幾篇只能說,「文如其人」這詞即便不是100%準確,命中率也有87%。花時間在她們身上不值得。
那,聽了這麼多人說來說去,評論到底是什麼?
我想最根本的還是觀點。未必要石破天驚,也不求流芳百世,但若有不同於他人的發現,都可能值得成章。
觀點以外,就看個人選擇。可以多考慮易讀性,讓傳播力發揮到最大;可以態度挑釁,以抓住眼球為目標;可以完全作自己,抱著即便像對黑洞喊話般毫無回應也無妨的態度;可以在乎詞藻華麗,也可以重視證據分明……
評論雜文是個極寬廣的場域,沒有任何硬性規定的do’s and don’ts。但說到底,呈現觀點即是呈現自我,正如盧郁佳說「寫作是為了找到自己真正的想法」,即便是對外部人事物的議論,寫作者真正對話的,最終還是自己。